135 赦免(中)-《三国志之刘备有子刘封》
第(2/3)页
其实王祈早就应该死了,也老早就当了自己是个死人。九十几岁的老母,相守几十年的妻子,才俊非凡的儿子,襁褓中的孙儿,都死了,只剩下他一个罪人还活着,忍受着所有的羞辱强吊着一口气,还坚强的活着。
王祈不恨任何人,不恨反戈一击将他擒拿的族弟王邑,不恨那个将他一家满门屠戳的人,不恨那个给他伪造族弟王柔亲笔信的郭图,据说他已经死了,自裁死了,更不恨交友不慎的族弟王柔,如果不是他,王氏一门,这一回真的要死无孑类了,祖宗坟茔,再无血祭了。3
王祈却独独恨自己误信了伪报,以至于牵累了王氏满门。
王祈之所以到现在还能强撑着一口气活下来,他只有最后一点愿意民,很不甘心的想知道,那个软心肠的公子刘封,会不会法外开恩,给更多的王氏族人留一条生路!
久困城中,王祈其实不能确定族弟王柔是否还是刘备的忠臣,接到王柔的“亲笔信”的时候,他也一度犹豫,不知道何去何从。而且就算王柔当真投靠了袁绍,他也觉得自己依然可以置身事外,做他的隐士,富家翁。
只是当刘封回援驻军城外的时候,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便摆到了面前:若是王柔真了投靠了袁绍,刘封会否一封信射进城下,教钟繇先收拾了王家?
不敢确定,不敢冒险,却也只能冒险!
王祈这才下定决心投靠袁绍,充当袁氏内应。
事实上,如果那个时候守城的刘封,王祈倒是很可能的,继续装聋作哑下去,静观其变。王祈一直都很肯定,刘封是个软心肠的人,高兴的时候,刘封甚至可以和一个陌生的小泥腿子一起玩泥巴逗黄狗,可以对一个一辈子穿草履的半死老泥腿子执子弟后辈之礼,唠叨上半天的风土人情。这并不是为了收买人心,因为刘封在他不高兴的时候,或者在他认为某人不值得结交的时候,他对谁都不屑一顾,哪怕这个人是世家子弟,宿老名士。据说,刘封之所以交恶袁氏,就是因为他的这个脾气。
刘备不过一个织席贩履出身的破落皇族,他的儿子,骨子里也还是一个泥腿子,而且至今看来,这对父子一向都很以泥腿子自诩,有着泥腿子一贯的毛病:软心肠,喜欢做滥好人!
软心肠并不是一个坏习惯,但就是一个普通泥腿子那种不自量力的好心肠,也往往演变为不讨人喜欢的滥好人,更何况换到刘封的这个位置上,就成了妇人之仁,始终会坏事了。
干大事的,该杀人的时候决不能手软!
王霸之道,王祈自小就懂,这也是每一个世家子弟的必修课程。
然而这个时候,王祈却希望刘封能更仁慈一点。
霸王手段固然让人高山仰止,当屠刀落到自己头上的时候,所有人都希望自己面对的,是一个滥好人。潜意识中,王祈也知道一个道理,对敌人要狠,要无所不用其极的狠,却也不能免俗的,王祈希望他的敌人能够对自己仁慈一点,像一个君子,一个王者那样对待自己。尽管,王祈一直都瞧不起这对泥腿子出身的父子,哪怕他们是并州的土皇帝。
钟繇也不拘禁别人来探视王氏族人,破船还有三千烂铁钉,何况王氏还有一个于并州有大功的王柔,还有一个在长安出任司徒,深受小皇帝刘协信赖的王允。落井下石、见死不救也不是这个时代的主音符,每日来探视的人依然车盖相望,王柔的几个弟弟,更是一连三日跪在州牧府大门前,对着血迹斑斑的州牧府大门,祈求刘封的宽恕。
就是必死之人王祈,门生故友,依然没有抛弃他,送上一杯水酒,静静陪他坐上一会,也许什么话也不必说,便已经足够了,尽管他们依然没能给王祈带来他想要的消息。
……
“自早以来,你就没有想过对王氏赶尽杀绝,我这次来,倒是多余了。”蔡琰看了刘封一眼,轻轻推开了他的手。
刘封不想与蔡琰谈论这些话,两人就这么站着,他本非拙于言辞之人,只是这个时候,却有些口吃了起来:“正心书院那边,听说被烧了个光,蔡先生,可还好?”
第(2/3)页